close

Photo by Mike Kilcoyne on Unsplash


首先,我要說:「人會感到焦慮是再正常不過的一件事!」你不需要為自己的焦慮感到抱歉,或是認為自己不正常。不過,當焦慮的情緒出現後,你如何做出反應,那就是一件值得好好探討的事了。


這陣子,臺灣 COVID-19 的確診人數較為增加,我可以明顯感受周遭人們的焦慮指數也隨之升高,甚至親眼目睹有些瑜珈老師因為疫情,而產生了荒唐、不理性的行為。


當然,瑜珈老師也是人,也跟其他人一樣會有焦慮、恐慌及各種情緒。不過,我想許多人都明瞭瑜珈的練習能平靜身心,增進抗壓和情緒調節能力,提升辦別何謂真實、何謂妄念的能力。因此,如果你持續練習瑜珈,這些能力理應會逐漸提升才是。


我曾經在一場工作坊中對學員們說過:「如果你練習瑜珈很多年,而你的 “復原力 (Resilience)” 技能評分偏低,或許你需要調整一下自己的瑜珈練習方式。」而這裡的復原力是指:「個人具有的某些特質或能力,使個人處於危機或壓力情境時,能發展出健康的因應策略。」


當然,也有可能我們在面對壓力情境時,“忘了” 善用自己曾經在瑜珈課堂中練習過的技巧。對我個人而言,覺察呼吸和調節呼吸是最容易運用的一個技巧,因為它可以隨時隨地進行,並且能快速調節自律神經系統,改變你的壓力反應狀態。


另外,感知身體和改變身體的張力,也是相當有效的方法。做一些身體的活動,或活化迷走神經的動作練習,都能讓我們的焦慮得到緩解,並將自己帶回到當下。


但我認為最重要的,是要能夠辨析什麼是 “真實”,以及做出 “適當” 的反應。有些人們會讓自己身陷於想像之中,而這些想像通常並非是事實,譬如:如果我或我的小孩受到感染怎麼辦?但事實是,你和你的孩子目前並沒有受到感染!


不過,我並不是說認知到真實後,你就不會感到焦慮,而是你能開始以更切合現狀的方式去因應。資深的臨床心理學家暨瑜珈療癒師  Richard Miller 博士曾說:「在任何情況下,情緒都指向需要我們衷心關注和反應的衝突。在衝突被知曉後,情緒就沒有繼續存在的意義,如果在認知到問題後繼續保有情緒,會阻礙我們完整地走過衝突,我們會陷入情緒之中,失去接收新訊息的能力,失去辨別情緒潛在原因的適當反應能力。」


疫情加劇同樣引發了我的焦慮,但當我意識到這樣的情緒和外在情況之後,我明瞭情緒是要提醒我採取一些行動,因此我比平時更留意口罩是否戴好,更注意手部的清潔,而這些因應方式便讓我的焦慮感逐漸散去,現在的我幾乎沒有因疫情的變化,而有太多的情緒波動。


這就像我們在瑜珈練習時,若感受到身心的壓力,我們可以從呼吸、動作的幅度、用力的多寡、停留時間的長短……等進行調整一樣,如果我們可以依據當下的身心狀態,採取合宜的行動與反應,將能夠協助我們走出情緒和壓力的羈絆。


如果你最近較容易感受到焦慮,試著善用你在瑜珈課堂中練習過的技巧吧!



【相關課程】

🧘‍♀️ 瑜珈睡眠與身心復原工作坊
https://bit.ly/38W3UXO

🧘‍♀️ 加拿大 PCA 疼痛照護瑜珈師資培訓 Level 1 課程
https://bit.ly/3sqh859


【相關閱讀】

📖 尋找復原力
https://bit.ly/3K68obc

📖 順應人性
https://bit.ly/3K0VefO


【更多文章】

📄 https://bit.ly/3oM8QCZ


【Instagram】

💁‍♂️ https://bit.ly/3rDP0MZ


Photo by Mike Kilcoyne on Unsplash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Janus Tsai 的頭像
    Janus Tsai

    C-IAYT 瑜珈療癒師 Yoga Therapist - Janus Tsai 蔡士傑

    Janus Tsa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