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PSX_20220715_170750


這是一本我會推薦給每一個人的書,因為書中揭露了許多身處於現今社會中的人們所遭遇的真實情況(你可能也早已身陷於其中而不自知),不但能引領我們看見自己身上隱晦不彰的一面,也能協助我們探尋真正的療癒及和解之道。


作者剛開始的一段話就深深撼動了我的心,他說:「有太多靈性領導者和認知行為心理學家,堅持我們可以也應該消除不愉快的感覺,並表示我們走錯了方向。」不知正在閱讀文章的你,是否也曾這樣想過?


但事實上,這是個不切實際,也不會存在的「理想」。不愉快和痛苦的感受是讓我們能更健康地活在這個世界上,不可或缺的一種重要體驗,如果我們不斷地想要消除它們或逃避它們,只會招致更多的痛苦。蘇格蘭精神病理學家 R. D. Laing 說過的一段話,或許值得我們細細玩味,這段話是這樣說的:「我們能夠避開的唯一一種痛苦,就是不再嘗試避開那些無可避免的痛苦。」


回到書中的主軸,作者提到我們的一生中,或多或少都曾遭受過傷害,但有時我們卻會把某些傷害曲解成「愛」,不論是被害者,或者是傷害施加者,都可能會如此認為,尤其是在父母對於子女的教養之中。


曾經我在與朋友探討類似的議題時,他提到了自己年幼時遭遇的不白之冤,父母在沒有釐清事情經過的情況下,便嚴厲地處罰了他,並表示這樣的舉動是出自於關愛,是為了保護及教導他,讓他不致在未來的生活中犯下大錯。但父母確實是誤會了他,犯了錯不是嗎?


然而,我的朋友在與我討論的當下,雖然表示自己確實受到不合理的對待,且至今仍耿耿於懷,但卻又難以接受父母會犯錯及傷害他的事實,而在心中的「愛」「傷害」間持續衝突、掙扎著。


其實,我們並不是要否認父母對於子女的愛,但有時候他們的確會犯錯,因為他們也是人,也會有各式各樣的情緒和狀況。而作者筆下的「怪罪」,並不是要我們真的去責備父母或他人,而是要讓自己內在的衝突和情緒找到一個適切的出口,使情緒和受創的心靈能走過完整的復原歷程,讓我們得以擺脫未化解的創傷所帶來的痛苦。


在年幼的時候,我們經常會合理化父母或照顧者的行為舉止,無法「怪罪」「為自己挺身而出」,常常會致使我們將這些事情歸咎成是自己的錯,讓自己在現實與合理化的認知中痛苦地衝突著,使我們在壓抑的情緒中生活,進而衍生出許多不健康的行為和人際相處模式,並在我們長大成人後,持續地在背後驅使及控制著我們。


我在自己的身上,也時常看見未化解傷害遺留下來的殘餘,只要一不留神,它們就會驅使我以不合現實的方式運轉著。不過,我們是有能力化解傷痛和療癒自己的,只要你願意正視及學習面對那些感覺和情緒,並採取適宜的行動(接納和怪罪或許都是),我們都有機會能原諒自己和他人,重新為自己與彼此建立起更為和睦且充滿真正關愛的關係。


【推薦閱讀】
❤️ 如果不能怪罪你,我要如何原諒你?
https://bit.ly/3OOBIp2

【更多文章】
📄 https://bit.ly/3oM8QCZ

【Instagram】
💁‍♂️ https://bit.ly/3rDP0MZ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Janus Tsai 的頭像
    Janus Tsai

    C-IAYT 瑜珈療癒師 Yoga Therapist - Janus Tsai 蔡士傑

    Janus Tsa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