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“伸展” 在傳統的瑜珈練習觀念裡,幾乎與促進健康和改善酸痛的功效劃上等號;也有相當多的瑜珈練習者認為,如果自己能將身體延展得越多,越是代表瑜珈修習及身體的進步。
但你知道高度延展我們的身體反而會造成許多問題嗎?這裡頭牽涉到許多複雜的肌肉、骨骼、筋膜及生物力學等現象,以下我們會嘗試以較白話的方式來為大家說明,為什麼不該經常性地進行深度伸展:
原因 1:整體張力的破壞。
人體要維持姿勢,除了需要仰賴肌肉和骨骼的作用之外,另一個廣為人知的組織就是 “筋膜”,我們可以把筋膜想像成類似橡皮筋,同時又具有可塑性的彈性物質,人要維持不同型態的姿勢,就需要全身的筋膜擁有適當的張力,並能協調運作。如果我們日復一日深度地伸展身體,筋膜就會慢慢改變原有的張力型態,讓組織變成以較長的形式呈現(類似我們重複拉長橡皮筋一段時間後,橡皮筋就會變成較鬆且長的現象),這會導致人體姿勢維持的困難度提高,長久下來,也會容易造成身體的不適或疼痛。
但也有許多人表示,在深度伸展之後,身體的疼痛感確實減低了,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?我們以抱膝到胸的體式為例,很多人在進行類似的動作練習時,的確會感到背部疼痛感減少。知名的生物力學及物理治療大師麥吉爾 (Stuart McGill) 便指出:「生理上,把膝關節抬向胸口的動作,或類似的伸展都會引發伸展反射 (stretch reflex)。這種神經現象可以降低疼痛的敏感度,對部分患者約有 15 至 20 分鐘左右的疼痛舒緩效果,是種短效但治標不治本的做法。」因此,可能就會有人誤以為只要自己天天努力伸展,就能改善身體的酸痛,但這卻可能導致整體的張力破壞,造成日後更多的身體問題。
原因 2:肌肉效能的下降。
如同我們前面所述,當一個人不斷深度拉長身體組織後,不只是筋膜組織會改變,連同肌肉組織也會變成較長的型態,並抑制了收縮的能力。肌肉在平常無特別動作時,應該要處於一種中介的長度,以方便要動作時能更有效率地收縮或拉長,但長期高度的牽拉,會使肌肉組織常態性地處於拉長的狀態,這使得肌肉要進行收縮時,需要花費更多的功才能產生動作,也容易導致肌肉的耗損。
另外,肌肉在縮短的時候,通常能夠產生較大的力量。因此,如果我們的肌肉經常處於過度延展(相較於中介狀態)的狀態,對於身體姿勢的維持會是一大挑戰,肌肉的力量會很快被消耗殆盡並產生疲勞,接著便會造成過多的關節壓力,造成其他的問題。
原因 3:關節的潛在損傷。
肌肉和筋膜的支撐力不足,便可能造成關節負擔額外的壓力,造成各種的壓迫或其他組織的耗損(如軟骨)。人的身體需要承受許多的重力和壓力,而這需要筋膜、肌肉、關節及骨額的分工合作,一旦有一方運作效能降低,其他的部分就必須扛起責任幫忙分擔,長久下來,幫忙分擔的組織便會過度勞損及崩解(就像一個人做兩個人的工作一樣),更可能進一步導致關節病變。
此外,深度的伸展也容易將穩定關節的肌腱、韌帶等組織拉鬆,而造成關節的不穩定;而深度伸展產生的過大關節動作,會也磨損關節本身,破壞關節細緻的力學穩定狀態。人的每一個關節都有它本身可以執行的動作範圍,過小的可動範圍當然會產生問題,但過大的關節動作,便會造成上述的狀況。以腰椎為例,整體的腰椎向後彎曲可動範圍約只有 15 度左右,但很多傳統的瑜珈體式練習卻讓腰椎不斷地超越極限,尋求更高的活動範圍,大家或許可以重新好好地思考,如此做的效益究竟為何?
希望以上的說明能讓大家對自己的身體有多一份的了解,許多身體的問題都是日積月累而來的,甚至有時某些身體反應會讓我們誤以為正在做的事情是有益的。
如果我們能更了解自己的身體,就更容易讓我們做出適切的判斷和選擇。希望每一個人都能好好地照料自己的身體,善待這個日日夜夜為我們盡心盡力的好伙伴!
【相關課程】

【建議閱讀】

【其他文章】
Photo by tabitha turner on Unsplash
文章標籤
全站熱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