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katie-bush-MKmM7SV-GiQ-unsplash (1)


知名的肌動學專家 Donald A. Neumann 博士曾提出這樣的思考:「肩部盂肱關節的不受束縛是先天的不穩定?」
 

我想有關肩關節的議題,應該是許多瑜珈練習者、運動愛好者,甚至是許多不太運動的人們都相當關心的一個部分,因為有很多人因為肩關節的問題,而造成了酸麻、疼痛、活動受限……等不同困擾。
 

正如 Donald 博士所言,盂肱關節在許多解剖特徵上,都是為了使之擁有的活動度大於穩定度。而這樣的不穩定若加上不適切的關節動作,常會經由時間的累積而使關節的軟組織承受破壞性的壓力,最終造成肩關節相關的病變。
 

對解剖學有初步了解的朋友,一定都曾聽過 “旋轉肌袖” 這個名詞,主要指的是 “棘上肌”“棘下肌”“小圓肌” “肩胛下肌” 幾條肩旋轉肌,它們除了能協助肩關節進行不同角度的旋轉外,還扮演著穩定肩關節的重要角色。
 

我們也可以簡單地說,如果這幾條肌肉無力、緊繃、過度鬆弛或張力不平衡,將會造成肩關節靜態與動態的不穩定,增加肩關節損傷的風險。
 

另外,肌動學家還發現另一條肌肉 “前鋸肌” 也對肩關節的動作具有重大影響,研究發現即使只有少許的前鋸肌無力,也會干擾正常的肩關節運動。而以上這些情況都跟 “肩峰下夾擠症候群” 有一定的關連。
 

在瑜珈的練習中,有許多手部支撐及手平衡的體式,這都與肩關節的動、靜態穩定息息相關。經常會有人誤以為只要不斷練習相同的動作,就能夠強化自己肩膀周遭的肌群,減少練習時的肩關節不適感,或是誤以為能完成某些手平衡體式,就代表肩關節的健康和穩定。
 

但事實上,要維持肩關節真正的穩定並沒有這麼簡單,它可能需要多面向、個別化及整合式的調整和訓練,才能讓每一塊肌肉各司其職並融洽地分工合作。
 

另外,也要提醒大家的是,有時在某些瑜珈課堂中,會過度強調所謂的 “開胸” “開肩” 練習,而這樣的練習可能會讓原本就不容易穩定的肩關節更易鬆脫,造成關節周遭的軟組織過度鬆弛,這對於肩關節的健康而言,並沒有實質的益處可言。
 

文獻中歸納出幾個造成肩峰下夾擠症候群的直接和間接可能原因,提供給大家作為參考:

不正常的盂肱關節和肩胛肩廓關節運動。

會影響肩胛肩廓關節型態的慵懶姿勢。

控制盂肱關節或肩胛肩廓關節的肌肉疲乏、無力、控制不良或緊繃。

肩峰下空間內或附近組織的發炎或腫脹。

肩旋轉肌群肌腱的過度磨損或後續的退化。

盂肱關節的不穩定。

盂肱關節下關節囊的沾黏。

盂肱關節的後關節囊過緊。

肩峰鎖骨關節附近的骨刺形成。

不正常的肩峰形狀或喙突肩峰弓形狀。
 

一般來說,若動作時能留意 “關節中軸化”,原則上能改善及促進關節的穩定度。不過仍是老話一句,我會鼓勵大家在練習時,著眼在動作對於健康的實質效益,而非完成動作本身,這樣才能避免自己落入瑜珈練習的迷思中,真正對身心健康有所幫助。
 

至於如何增進肩關節穩定度或改善肩關節的問題,建議大家親自尋求專業人士的協助,我想紙上談兵或觀看影片自我練習都不是一個很理想的方式,因為人體的複雜程度遠遠超出我們的想像,每個人的狀況也有各自不同之處,難以採取單一或通用的方式進行處理。

 

【推薦課程】

🧘‍♀️  進階體式的解析與優化:手平衡(Yoga Alliance瑜珈聯盟繼續教育學分進修系列)

https://bit.ly/3CbNape

 

【相關閱讀】

📖 人體解剖全書(第三版)
https://bit.ly/3EeeJ1P

 

📖 人體運動解剖全書(新修版)
https://bit.ly/2YWlx5r


📖 筋膜修復對症手療書
https://bit.ly/3lfWvq2

 

【更多文章】

📄 https://bit.ly/33HYZmR

 

Photo by Katie Bush on Unsplash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Janus Tsai 的頭像
    Janus Tsai

    C-IAYT 瑜珈療癒師 Yoga Therapist - Janus Tsai 蔡士傑

    Janus Tsa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