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是我今天在網路上看到的一篇文章,作者 Sarah Ezrin 分享的心路歷程,剛好與我最近自我練習的體悟不謀而合。
以下是文章的摘錄:
是的,你沒有看錯:「我練習體式的時間越長,我能做的體式就越少。」
我曾經認為我的瑜珈體式練習應該是線性成長的,從初學者動作到更具挑戰性的動作。社群媒體似乎很支持這個觀點,經常歡慶 “更多” 和 “更難” 的動作,來作為一個人進步的印證。
但是,如果你曾經受過傷、生過孩子及年齡增長,你就會知道我們的身體鍛鍊軌跡會是起起伏伏,而不是線性成長的。我也敢說,你是屬於那 99% 沒有太陽馬戲團般能力的人。
不過,你能想像如果一家瑜珈館在宣傳他們的課程時說:「你練習的瑜珈越多,你能做的體式就越少」,不知道有多少人會報名?但隨著歲月的流逝,我越來越深刻地體認,高階的瑜珈練習與體式無關。
當初,我開始每天練習瑜珈體式時,高階的強力瑜珈課程讓我掉入了深淵。我當時在好萊塢工作,壓力很大,終日感到焦慮,我想要立竿見影的效果,每個人都一直告訴我:「瑜珈會有所幫助。」所以,我就開始在瑜珈教室裡汗流浹背地練習。
某天,當我在教室裡轉頭看向其他同學時,我看到他們毫不費力地 “漂浮” 在倒立體式中,然後輕鬆地向後進入輪式,我告訴自己:「他們看起來很平靜,我要那個。」
我確信完成高階體式會帶來我拼命尋求的快樂和輕鬆,但事實上並沒有!沉迷於讓自己擺出複雜的動作,並讓生活圍繞在這樣的追求中,最終我製造了不適,我的身體因為這樣的過度行為而受到影響,我面臨著無數的傷害和長期的身體疲憊。
我為了清晨的練習犧牲掉與朋友在一起的時間,甚至影響了我的家庭生活。不過,在我繼續說明之前,請讓我明確表示,我不是在責怪體式練習會導致不快樂,這根本不是體式的問題。在我的觀點中,體式本身是中性的,重點不是我在練習什麼體式,而是如何練習;我在做高階體式,但沒有高階的瑜珈練習。
根據《瑜珈經》的說法,瑜珈是穩定心智的練習,而 abhyasa-vairagya 是實現此目標的第一種方法,概念是我們必須致力於為某事而努力,同時又要不執著於這些努力的結果。透過這個觀點,我了解了自己的體式練習,開始看見幫助我找到平靜的不是動作本身,而是通往它們的道路。
到今日,我已經練習了 20 多年的體式,並對許多人教授瑜珈,但我做不到早期那些體式練習的一半深度。或者說,我可能可以,但我不再覺得有那樣的必要了。
現在我把更多的關注放在,如何讓身體處於最適切的位置,而不是試圖深入在練習的任何體式。我偶爾仍會練習高階的體式,就像前幾天,我加入了一位好朋友的課程,並練習了手平衡孔雀式,在嘗試幾次未果後,就進入嬰兒式休息。
在我早期的瑜珈練習裡,我會一直嘗試直到我完成,或者是覺得我失敗了!但當下我專注在練習體式時的過程,以及維持在最適切的狀態,最終它成為我 “更為深入” 的課程之一。
後來,我對朋友說,我已經很久沒有做過那個動作了。她回答說:「也許它會激勵你更頻繁地練習這個動作!」但我心想:「不,我很好。」而我真的是如此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這幾年的我,瑜珈的練習著重在促進神經系統的協調運作,並與身體與情緒保持良好的連結,平衡日常生活的各種狀態。身體鍛鍊方面,我從事了更多的重量與有氧訓練,以維持我的肌肉、骨骼及心血管系統的健康。能做的體位法的確越來越少了,但感覺就如同 Sarah Ezrin 老師所說,我感覺自己現在很好,身心狀態很平穩,家庭與生活也感覺更完整了。
【相關閱讀】
📖 瑜伽療癒的身心復健科學
https://reurl.cc/mqXp2A
📖 史丹佛大學的情緒修復運動課
https://bit.ly/3i7kl4y
📖 神經元修復保健全書
https://reurl.cc/mLAorG
Reference:
Sarah Ezrin. (2021). The More I Practice Yoga, the Fewer Poses I Can Do. Retrieved from https://yogainternational.com/....../the-more-i......
Photo by Ouarda Banani on Unsplash